首页 > 11月17日,每周新闻速报
近日,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Alan Fan)指出,人工智能(AI)创新需要与5G及其他传统电信标准不同的专利申请方式。当下,该公司正致力于增强其在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影响力。在年度“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后的媒体圆桌上,他表示华为的AI产品组合遵循的是“与产品相关的专利逻辑”,而非“与标准相关的专利逻辑”,因为“AI不像5G,不是某一特定行业的标准”。“(我们)申请AI专利的目的在于保护AI相关生态及相关算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这些专利开放给所有合作伙伴以供使用。”他补充道,“(我们的)目的绝不是向他方收取专利使用费。”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的平衡方面,樊志勇辩称,即使在开源环境中,专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开源环境下,代码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申请专利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整个开源生态,仅允许代码可复制。”他强调了华为的云服务及AI平台如何支持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没有像英伟达或谷歌这样的企业。我们的技术,像我们的生态和AI、云计算技术,能够帮助这些国家发展自己的产业和企业。”华为云是华为旗下的全球云服务平台,目前拥有超过850万开发者。它被视为推动本地创新的重要力量,使合作伙伴能够“利用我们的开发工具和开源软件来开发自己的本地应用程序”。据透露,2024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约为6.3亿美元,其中亚太、美国和欧洲地区的收入分别占三分之一左右。
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中国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6G技术试验,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6G是未来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新一代综合性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将实现通信、感知、计算、智能等多技术融合创新,服务对象从人、机、物拓展到智能体,服务空间从地面拓展到空天地一体化,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融合技术方案研究,一体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培育等工作,为6G标准化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中国6G技术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键技术试验阶段,明确6G主要技术方向;第二阶段是技术方案试验阶段,将面向典型场景及性能指标,研发6G原型样机;第三阶段是系统组网试验阶段,将研发6G预商用设备,开展6G关键产品测试。
近日,在2025年6G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以终端创新为抓手,建6G发展新生态》主旨发言中指出,5G终端的计算与业务生成能力落后于网络带宽,在一般的消费应用场景下,用户体验不出5G的优势。从数据上看,移动通信2C目前投入占1/3,收入占约2/3,尽管年降2%~3%,但仍然是电信收入的主体,6G时代AI终端将为2C业务增加新亮点;当前,2B已成为移动运营商投资重点,投入近2/3,收入占1/3,年增6%,成为电信业务收入的增长点,6G时代行业专用AI模组将提升2B在收入中的占比。
近日,2025年百度世界大会在北京举办,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发表题为《效果涌现》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当前,“我们更关心如何让AI跟我们要做的每一项任务,都能进行有机的结合,让AI成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原生推动力。”
李彦宏指出,AI产业结构正在从不健康的“正金字塔”转变为健康的“倒金字塔”。与底层芯片价值最大的“正金字塔”结构不同,在“倒金字塔”中,模型能产生10倍于芯片的价值,AI应用能创造100倍价值,从而形成健康的AI产业结构。“倒金字塔”结构中,应用层创新不断。李彦宏表示,我们正跨越一个全新临界点,从“智能涌现”走向“效果涌现”,智能将成为每个人和企业的增长引擎、每个人的创造力引擎。
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旨在落实《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加强高水平中试平台建设。《通知》提出,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统筹推进中试平台做优做强,有效发挥中试连接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作用,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现代化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围绕“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通知》明确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做强一批中试平台。坚持梯次推进、培优育强、以点带面,按照“储备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的路径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是激活一批中试平台。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扶持、提质增效,推动中试平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通过智能诊断、资源整合等方式提升现有平台服务能力;
三是补齐一批中试平台。坚持需求导向、分业施策、因地制宜,稳步有序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工业母机、仪器仪表、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因地制宜补足短板。
《通知》要求各地工信主管部门于2025年11月28日前组织申报储备中试平台,并于12月15日前完成汇总上报。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半年更新平台建设进展。文件强调要坚持科学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效竞争,推动中试平台与高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聚合效应。础设施需求加速增长,连接业务正从基于流量的定价模式转向价值驱动型连接模式。”
近日,工信部公示《5G消息 不同运营商业务互通设备技术要求》等34项通信行业标准,规定5G消息互通网关的功能、协议、安全等要求,适用于运营商网间设备研发,由中国信通院、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起草。
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对该政策进行了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针对媒体提问进行了解答。
姚珺指出,场景对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重点领域场景培育,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加速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加速推动以下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的培育。
一是“5G+”应用场景。实施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面向大中小企业深化重点行业领域5G工厂建设,推广一体化、集约化解决方案,开发推广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等重点应用场景。
二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向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运维服务等各环节延伸,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倍增”效应。
三是“机器人+”应用场景。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拓展机器人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聚焦采矿、民爆、应急等领域复杂恶劣的生产环境推广机器人产品,提升危险、恶劣环境下智能作业的水平。
四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研究出台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行动方案,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实施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面向钢铁、电力、船舶、航空等重点行业,加快在设计、排产、调度、仓储等应用场景普及推广。
五是“北斗+”应用场景。研究出台推动时空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深化北斗规模应用城市试点,加快北斗与移动通信、惯性导航、高精度视觉等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北斗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海洋、精准农业等新场景深度融合应用。
近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翟季冬教授介绍说,AIPerf是面向智能算力评估的国际性排行榜,其于2020年首次在中国超级算力大会上发布榜单。相比传统超算性能排行榜,AIPerf榜单是对智能算力评测领域的有效补充。
“中国的智算、超算等算力发展非常迅速,许多省市都建设了智算中心。”翟季冬说,对于公众而言,人们需要一个简单明晰的指标来了解“哪个智算中心的算力更强”“智算中心的算力到底如何”等问题,AIPerf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今年的AIPerf延续了2024年的做法,包含三部分:采用经典卷积模型评价智能算力训练性能的AIPerf、以大语言模型训练效果评价智能算力性能的AIPerf-LLM、以大模型推理效能评价智能算力性能的AIPerf-Inference。
据介绍,AIPerf测试程序具有“提供一个分数”“可变计算规模”“计算有人工智能意义”“多机通信可以少但不能没有”等特点,其得分结果对于可测评系统的训练性能有直观反映。在今年的排行榜上,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提交的两台新机器榜上有名,分别位列该榜单第一、第三位。作为,位于榜首的“新面孔”,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以NVIDIA RTX5090打造的系统,共有1194个节点,总卡数近万张;此前的榜首、由鹏城实验室与华为公司联合打造的AI计算系统——“鹏城云脑II”屈居次席。基于AIPerf-LLM,翟季冬发布了以“大模型训练能力”作为区分的算力排行榜。在可测的若干智能计算系统中,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阿里云部署在复旦大学的智算集群等位列前茅。AIPerf-Inference有两个榜单,分别为“吞吐榜”和“延迟榜”,以适应不同推理任务的不同特征需要。其中,在“吞吐榜”上,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2台智算系统、新疆数算电科技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清程极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系统位列榜单 Top3。
近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作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领军企业,奇安信在大会上重磅发布量子安全SD-WAN新品。该产品以“安全‘量子级’、部署‘零改造’”为核心诉求,基于中国电信量子安全新型基础设施对传统安全架构进行了根本性革新,以应对量子时代的安全挑战与行业需求,从而为金融、能源、政务、交通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广域通信筑牢一道坚实的“量子级”安全防线,推动数字经济加速拥抱量子科技浪潮。
近日,商务部公告2025年第71号公布停止实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的反规避措施。公告显示,2025年9月3日,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48号公告,自2025年9月4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实施反规避措施,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的现行反倾销税税率适用于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上述措施实施后,鉴于贸易环境发生了变化,商务部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停止实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的反规避措施的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自2025年11月10日起,停止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的现行反倾销税税率适用于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
据了解,今年3月,申请人称,美国光纤生产商及或出口商,利用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G.654.C光纤)与超低损耗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业内称为ULL G.652光纤,是G.652光纤的一种)之间具有高度兼容性、相似性和相互替代性的特点,将原产于美国的ULL G.652光纤,以G.654.C光纤的名义出口至中国,规避我国对其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G.652光纤)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严重削弱了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效果。今年9月,商务部裁定,美国光纤生产商和出口商通过改变贸易模式的方式向中国出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G.654.C光纤),不具有充分的商业合理性,削弱了现行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效果,构成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反倾销措施的规避。自2025年9月4日起,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现行反倾销税税率适用于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由智奇数美编辑整理,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