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每周新闻速报

[2025-09-15]

Gartner:到2025年末,AI PC将占全球PC市场份额的31%

近日,商业和技术洞察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5年末,人工智能(AI)个人电脑(PC)的全球出货量预计将达到7780万台,在全球PC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31%。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Ranjit Atwal表示:“AI PC正在重塑市场,但由于关税问题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PC采购放缓,其在2025年的普及速度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未来用户仍会为了应对边缘AI的日益融合而购买AI PC。”Gartner分析师预测,2026年AI PC出货量将达到1.43亿台,占整个PC市场的55%(见表一),并且AI PC将在2029年成为常态。

需求偏好:在AI PC的选择方面,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差异,其决定主要围绕选择哪种AI PC处理器平台。Gartner预测随着应用兼容性问题得到解决,Arm架构笔记本电脑在消费市场的份额将超过企业市场。而企业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基于x86架构的Windows PC。预计2025年x86架构和Arm架构在AI企业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份额将分别为71%和24%。

投资开发PC端AI功能:随着AI PC的普及,Gartner预计到2026年末,优先投资开发PC端AI功能的软件厂商比例将从2024年的2%攀升至40%并出现多种能够在PC端本地运行的小语言模型(SLM),而这种模型在2023年还没有出现。SLM使PC和设备能够直接运行高级AI功能,从而加快响应速度、降低能耗并减少对云服务的依赖。SLM能够提供针对特定任务的智能,并通过直接在设备上运行AI帮助保护用户和企业数据的安全。

AI PC的未来趋势:为了实现新的增长,PC厂商必须突破硬件限制,围绕用户提供专为特定角色和应用场景设计的软件定义AI PC。Atwal表示:“AI PC的未来趋势是定制化,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配置设备中的应用、特性和功能。用户与AI PC的交互越多,厂商就能越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据此不断改进产品,提高用户的品牌忠诚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通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深化应急、海事、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丰富服务供给。此次许可将加速我国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商业化,促进形成适度竞争、良性互动的市场格局,推动服务普惠触达用户。同时,将强化基础电信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增强供应链韧性,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工信部将持续优化市场准入与监管,统筹发展与安全,支撑网络强国、航天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工信部: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千兆端口数达3053.2万个

近日,国新办举行“十四五”发布会,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5G基站459.8万个,千兆端口数达3053.2万个,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算力设施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下一步将推5G-A、万兆光网、车联网,打造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位列第一

 近日,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Omdia今日发布《中国AI云市场,1H25》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占比35.8%,位列第一。

根据Omdia报告,中国AI云市场在2024年规模为208.3亿元,2025年预计达518亿元,市场进入爆发期。Omdia预测,2025年到2030年,中国AI云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6.8%,未来AI云的增长将由多Agents合作、上下文工程、AI安全、大规模API调用等驱动,MaaS层预计增长最快,复合年增长率将超72%,2030年将达177亿元规模。

Omdia报告分析认为,技术驱动阿里云“AI全栈”体系不断迭代更新,可更好满足市场和行业新需求,比如支持企业出海、中小企业采用生成式AI等。同时,阿里通义持续推进“全尺寸”“全模态”“多场景”的全面开源,衍生模型突破14万为全球第一,已发展出基于通义千问Qwen的全球开源生态,企业可在阿里云上获得更全、性价比更高的大模型、Agent、MCP Server等技术服务。2025年以来,阿里云已新增启用8个数据中心,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迪拜和墨西哥。阿里巴巴最新一季财报显示,阿里云季度收入同比大涨26%,AI相关收入连续8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OpenAI 收购 AI 编程助手 Alex Codes

近日,Alex Codes 创办人 Daniel Edrisian 发布博客,宣布该公司正式加入 OpenAI 的 Codex 团队。Alex Codes 于 2024 年推出,是一款专为苹果 Xcode 打造的 AI 编程助手插件,旨在提升 iOS 与 macOS 开发者的效率。该工具可集成在 Xcode 侧边栏中,提供 AI 自动补全、错误自动修复、图片转代码、模拟器控制以及语法搜索等功能,月订阅费用分为 30 美元和 200 美元两档,按使用量计费。

目前,Alex Codes 团队计划继续为现有用户提供服务,但将停止引入新功能,同时 10 月 1 日起将停止新用户注册使用。目前,Alex Codes 和 OpenAI 均未披露此次交易的金额或具体细节。不过外媒 TechCrunch 透露,这是一笔“收购 + 雇用”(Acqui-Hire)交易,OpenAI 看中的核心是“人才”,而非产品或业务。这与谷歌当年斥资 24 亿美元收购 WindSurf 技术与团队的操作类似。预计相应举动将提升 Codex 在 macOS / iOS 平台的编程辅助能力


国内首款 eSIM 手机:iPhone Air 确认支持中国联通 eSIM 服务

近日,苹果秋季发布会重磅揭幕,全新iPhone Air成为全场焦点。这款史上最薄iPhone,首次取消实体卡槽,全面转向eSIM,国行仅支持中国联通,用户需前往线下营业厅激活。搭载A19 Pro芯片,支持联通eSIM,售价7999元起,将于本周正式开售。


IDC分析师:苹果iPhone Air发布传递出明确战略意图

近日,苹果正式推出全新机型iPhone Air,这是苹果迄今为止最轻薄的一款手机。这一从“Plus”改为“Air”的命名方式,让人不禁联想起MacBook Air问世时的惊艳画面。路透社的报道称,十七年前,乔布斯从办公信封中抽出初代MacBook Air的经典场景,极致彰显了超薄笔记本的便携性。如今,这款沿袭笔记本电脑命名与设计语言的iPhone Air,或许正是果粉多年所盼:既实现市场差异化外观,又在每平方毫米都凝聚硬件工程奇迹。那么,在这个手机同质化严重的时代,苹果最新iPhone 17系列发布所蕴含的产品布局调整有何重要意义?iPhone Air能否延续MacBook Air的市场定位成功呢?对此,IDC高级研究总监Nabila Popal指出,iPhone Air是自iPhone X以来最大胆的设计突破。他表示,iPhone Air是苹果战略设计革新的第一步,为明年可能推出的折叠屏iPhone奠定基础。“尽管iPhone Air机型可能无法实现大规模出货,但这并非其设计初衷。它将吸引那些优先考虑设备轻便性和简约设计而非全能功能的用户,从而扩大苹果的用户群体,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而Pro系列则会受到大多数优先考虑电池续航和相机性能的用户青睐。苹果巧妙地对产品阵容进行细分,让每款机型都能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户,这些机型共同发力,将为苹果推动一轮强劲的换机潮。”Nabila Popal谈到。

IDC数据与分析总监Ramazan Yavuz则认为,“苹果将超轻薄 iPhone 的命名从‘Plus’ 改为‘Air’,这不仅是简单的名称变更,更传递出明确的战略意图。此前一款在定位上落后于基础版和专业版的机型,如今获得了高端定位。此次发布的机型致力于在iPhone产品线上搭载最出色的配置,这对苹果自身的目标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大胜利。尽管此次更新并非颠覆性的市场变革,但苹果通过持续的出货量增长和在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成功维系了核心用户群体的关注度,延续了自iPhone 14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据IDC数据,iPhone Air定价处于产品线中端,较三星今年初上市、二季度销量百万部的Galaxy S25 Edge首发价低100美元。因此分析师认为该定价策略将推动强劲销售。对于iPhone 17系列在中国的市场反响与销售展望,IDC研究经理郭天翔表示,“得益于在设计和硬件上的重大革新,中国消费者对最新的iPhone 17系列表现出浓厚兴趣,这无疑将激发市场关注度并推动换机需求。然而,iPhone Air的超薄设计仅能吸引一小部分早期尝鲜者;由于其在电池续航和相机性能上做出了妥协,再加上中国市场目前只有中国联通一家运营商支持eSIM,且需要线下激活,该机型很难打动中国主流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在本地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深度集成且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AI功能之际,苹果在AI功能方面的滞后正成为其在华发展的一大挑战。”


网信办就《大型网络平台设立个人信息保护监督委员会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大型网络平台合规水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今日发布《大型网络平台设立个人信息保护监督委员会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12日。该征求意见稿明确,在我国境内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大型网络平台,应设立由外部专家为主的个人信息保护监督委员会,成员不少于7人,外部成员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二,且外部成员应当保持身份和履行职责的独立性。

监督委员会将对平台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敏感信息处理、数据出境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每季度召开会议并形成监督意见。平台应在收到监督意见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应或处理,未妥善处理的,监督委员会可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报告。同时,平台需每年公开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报告。任何组织和个人可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相关部门将在15个工作日内依法处理。对于履职不力导致重大信息泄露的平台,网信部门应当要求大型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解散监督委员会,重新成立监督委员会。


GTI发布全球“人工智能+”产学研生态合作倡议:深化融合创新,共促AI普惠

近日,GTI联合中国移动、南方电网、中国建筑等10余家中央企业,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东北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学者共同发布“全球‘人工智能+’产学研生态合作倡议”。

本倡议旨在依托GTI平台推动全球产学研深度协同,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各行业应用融合进程:一是技术共创。 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网智融合、跨行业融合等领域,通过设立联合专项工作组、全球揭榜挑战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二是场景开放。共建开放实验室等,开放一批覆盖能源、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场景,打造可复制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项目,提升“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和场景落地能力。三是成果共享。落实“GTI 5G-AxAI百大商用计划”,构建AI应用成果案例库;依托开放MaaS平台,汇聚开源模型数据,推动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跨区域共享,让“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球。四是生态共筑。依托GTI 等国际组织拓展全球创新合作网络,通过国际产业大会、国际论坛、研讨会、大赛等促进产学研各方常态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公平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开放生态。

本次倡议的发布,是GTI推动全球产学研协同、深化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化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倡议通过汇聚国内外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多元力量,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协作的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对接与能力共建,助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惠及全球。


中国移动韩柳燕:光网络赋能AI演进,AI赋能光网络智能化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传送网研究室主任韩柳燕发表题为《AI与光网络融合促进技术及展望》的主旨演讲。韩柳燕指出,人工智能已经走出实验室与技术沉淀阶段,实现了从关键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关键跨越。中国移动正积极推进AI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深度融合,未来AI有望深度融合为光网络的内生关键能力。

韩柳燕介绍,智算互联提出的需求集中在超高可靠、超低时延、超大带宽三方面。面向跨智算集群互联对光网络的新需求,中国移动提出无损智算OTN( Hitless intelligent computing OTN,HIC-OTN)。韩柳燕进一步介绍,面向智算集群互联可靠传输需求,中国移动创新提出无损保护、基于PFC的OTN抗拥塞等技术机制,实现由传统50ms保护、OTN透传传输到“0丢包”无损保护、OTN协同抗拥塞的能力跨越。向智算集群互联超低时延需求,中国移动创新精简电交叉架构、简洁映射机制等OTN新技术,实现由传统全向电交叉、小颗粒逐级映射到针对性电交叉、大时隙高效复接的性能提升。面向智算互联超大带宽需求,中国移动近期共享400G QPSK骨干网关键技术催化800G短距技术应用,中期重点推动多波段超宽谱T比特全光网技术攻关,长远期颠覆性空芯光纤及系统有望进一步打破实芯光纤容量限制瓶颈。


01.png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由智奇数美编辑整理,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