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折叠屏市场洞察:从技术竞赛到生态重构

[2025-09-16]

过去几年,折叠屏手机以“黑科技”姿态快速增长,几乎成为行业为数不多的亮点。但进入2025年后,全球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全球折叠屏销量虽达1600万台,但增幅仅2.9%,创历史新低;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出货量甚至下降8%。表面看,折叠屏市场有些“凉”了。


SJ1.png


但在中国,情况却截然不同。国内市场不仅没有下滑,反而逆势上扬,这表明消费者需求仍在,只是此前被“炫技印象”掩盖。


增速放缓,创新进入“质变期”

为什么全球下滑而中国增长?答案其实就藏在“应用场景”之中。此前,折叠屏手机一直是“酷炫”“高档”“华而不实”的代名词,很多消费者选择购买折叠屏手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满足猎奇心理。


但如今,它已然成为许多商务人士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例如:频繁出差的管理者、处理大量文件的律师和公务人员、考研考公群体,都能从可展开的大屏中获益:视频会议更高效,文档查阅更便捷。这些不起眼的应用场景,恰恰切中商务人群最痛的“刚需”。折叠屏手机的价值,正在从“新奇”转为“实用”。


SJ2.png


40%的份额,很可能会决定未来走向
自2023年以来,中国市场超越海外,成为全球商务折叠屏的最大消费阵地。IDC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市场份额将稳定在全球总量的40%以上。


当技术门槛被一个个跨越,居高的价格逐渐亲民。当它从极客的玩具变成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品质的工具,从单纯的硬件炫技到解决实用痛点,商务折叠屏手机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在一次次尝试中渐渐清晰。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中端价位的销量爆发、商务人群的占比飙升,都在证明一件事——商务折叠屏手机正在从“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变为“解决痛点的真需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手机厂商就可以在折叠屏手机上重注下盘。相反,这意味着手机行业正在从“尝鲜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在未来消费者或许越来越不会再单纯为了新奇、升级、革新而买单,而将是实用、性价比和体验。所以手机厂商必须思考,除了硬件折叠之外,下一步还需要做出什么质变体验来打动消费者。


SJ3.png


消费者从不拒绝消费,但必须要“值”
2025年上半年,中国商务折叠屏市场整体出货量为498万台,同比增长12.6%。其中,华为以374万台出货量,占据高达75%的市场份额,创下历史新高。目前,华为已成为首个累计出货量突破千万台的中国品牌。


华为的领先优势并不仅仅在于销量,而是其构建的完整生态。无论是轻薄化设计、AI交互,还是鸿蒙系统的跨设备联动,都让商务折叠屏不再只是“可折叠的大手机”,而是一个体验系统。这种生态壁垒,让竞争对手难以短期追赶。与此同时,荣耀在没有新品的情况下仍维持8.4%的份额,显示出用户粘性;OPPO通过旗舰芯片机型占据6.1%,证明了高端突破的可能性;小米和vivo则凭借新品陆续发力,分别获得3.7%和3.0%的份额。


与整体手机市场一样,商务折叠屏用户也在变得更加理性。消费者并没有放弃高端消费,但他们在换机时越来越强调“是否值得”。高配置不再是唯一卖点,续航体验、系统流畅度、隐私保障、售后服务等因素正在被放大。这意味着手机厂商必须学会讲清楚“为什么值得多花钱”。商务折叠屏要赢得消费者,不仅要“秀技术”、满足更多场景,还要把“买得值”这件事向消费者解释得明明白白。


SJ4.png


写在最后
2025年是商务折叠屏市场的分水岭。热度过去,泡沫消散,真正的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对于华为这样的头部厂商,这是巩固护城河、扩大领先的阶段;对于追赶者,这是调整路径、验证策略的关键时机。未来市场增长可能不会再受到:广告宣发、补贴优惠、功能拓展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更有可能青睐那些提前在生态整合、体系能力和用户价值上深耕的手机品牌。


在竞争愈发集中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注意力?号码品牌认证正在成为新一代企业沟通的必选项。通过来电展示品牌名称,企业能够在用户接听之前就传递信任与专业,让沟通更高效、更安全。对于正在寻求差异化竞争的厂商而言,这或许正是下一个“隐形护城河”。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