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0月13日,每周新闻速报
近日,OpenAI 和 NVIDIA 宣布签署意向书,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双方计划为 OpenAI 的下一代 AI 基础设施部署至少 10 吉瓦的 NVIDIA 系统,用于训练和运行其下一代模型,从而部署超级智能。为支持数据中心和电力容量部署,NVIDIA 计划随着新系统的部署,逐步向 OpenAI 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第一阶段部署预计将于 2026 年下半年在 NVIDIA Vera Rubin 平台上线。NVIDI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在过去十年,NVIDIA 和 OpenAI 一直在相互促进,从第一台 DGX 超级计算机到 ChatGPT 的突破。此次投资和基础设施合作标志着我们迈出了新的一步,部署 10 吉瓦的计算能力,推动下一个智能时代到来。”
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表示:“一切始于计算。计算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础,我们将利用与 NVIDIA 共同构建的成果,创造新的 AI 突破,同时大规模赋能个人和企业。”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Greg Brockman 表示:“自 OpenAI 成立之初,我们就与 NVIDIA 紧密合作。我们利用 NVIDIA 的平台构建了数亿人每天使用的 AI 系统。我们很高兴能与 NVIDIA 部署 10 吉瓦的计算能力,以突破智能前沿,并将这项技术惠及所有人。”OpenAI 将与 NVIDIA 合作,成为其 AI 工厂增长计划的首选计算和网络合作伙伴。OpenAI 和 NVIDIA 将共同优化 OpenAI 模型和基础设施软件以及 NVIDIA 硬件和软件的路线图。此次合作补充了 OpenAI 与 NVIDIA 同其他合作伙伴所做的深入工作,其中包括微软、Oracle、软银及 Stargate 合作伙伴等广泛的网络,旨在共同构建全球领先的 AI 基础设施。OpenAI 的周活跃用户已超过 7 亿,并广泛应用于全球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开发者群体。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推动 OpenAI 的使命,即构建造福全人类的通用 AI。NVIDIA 和 OpenAI 期待在未来几周内确定这一新阶段合作的细节。
前8个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1821亿元,同比增长0.8%。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8.8%。
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规模稳步扩大,千兆用户数持续增加。截至8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89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885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55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5.2%;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3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664万户,占总用户数的33.9%,占比较上年末提升3个百分点。
移动电话用户稳中有增,5G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8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19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953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5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4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3.4%。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中国联通、Deutsche Telekom、华为、Trukcell、Turk Telekom、OPPO、vivo、中兴8家国内外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Challenges and Future Visions of the Protocols for Next-Generation Networks》白皮书,深入探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协议的演进路径,为发挥通信网络协议在支撑网络愿景、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关键价值奠定基础,标志着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详细设计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本白皮书剖析了驱动移动网络协议演进的核心因素与发展方向,涵盖了对现有协议的演进思考以及对潜在新协议的探索。一方面,针对现有协议:NAS协议需要降低扩展复杂度、提升端网交互效率,用户面协议需要引入动态路径优化与调度机制,控制面协议需要强化传输效率与安全的平衡;另一方面,面向AI相关业务、通信感知一体化等新兴业务的兴起,有必要突破传统架构的约束,探索新型协议,例如引入智能体协议、构建数据面协议框架等。
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协议的演进将开启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但同时这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胸怀、协同的理念统筹推进。未来,中国移动愿以开放姿态,继续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在CCSA、3GPP、IETF等国内外标准组织凝聚共识,推动协议创新更加务实、让技术落地更加高效,形成合力真正实现“技术标准服务产业创新”的核心目标!
近日,DeepSeek宣布线上模型完成升级,包含思考模型和非思考模式两个版本,上下文度均为 128k,用户可以在线体验。
从官方更新日志获悉,deepseek-chat和 deepseek-reasoner都已经升级为 DeepSeek-V3.1-Terminus。deepseek-chat对应 DeepSeek-V3.1-Terminus 的非思考模式,deepseek-reasoner对应 DeepSeek-V3.1-Terminus 的思考模式。
此次更新在保持模型原有能力的基础上,针对用户反馈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包括:语言一致性:缓解了中英文混杂、偶发异常字符等情况;Agent 能力:进一步优化了 Code Agent 与 Search Agent 的表现。其中,非思考模型输出长度默认 4K,最大 8K,思考模型输出长度默认 32K,最大 64K。使用价格方面,该模型百万 tokens 输入(缓存命中)0.5 元,缓存未命中则为 4 元,百万 tokens 输出 12 元
近日,就6G标准化的全球进展与产业发展前景,中兴通讯副总裁王欣晖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深入探讨6G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问题一】随着ITU-R中IMT-2030 TPR及评估方法工作的深入开展,3GPP中6G需求研究项目,6G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持续进行,您如何看待这两个组织在构建全球统一的6G标准中发挥的作用?
ITU-R和3GPP在构建全球统一6G标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两者形成了互补且协同的标准制定体系。首先,ITU作为联合国负责信息通信的专门机构,其下的无线电部门ITU-R是顶层设计者,承担着制定全球移动通信愿景和框架的重要使命,是6G标准制定的指挥棒。它通过IMT-2030(6G)建议书所明晰的6G顶层愿景、典型应用场景、性能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方法,来确保全球对于6G的发展方向达成基本共识。ITU-R的作用我用两个词概括:全球性、统一性。其次,3GPP作为产业界主导的技术标准组织,则负责将ITU-R的愿景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规范,是落地实现者。目前3GPP内部关于需求、架构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把ITU-R确立的方向逐步分解成可执行的技术路线——包括标准的接口定义、协议的详细设计、设备和网络如何互通等。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组织的协作机制体现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ITU-R负责顶层设计和全球协调,确保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需求得到体现;3GPP则汇聚了全球产业界的技术力量,通过充分的技术讨论,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中国、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成员单位在3GPP框架内共同参与6G标准的制定,这种全球合作模式是确保6G标准统一的关键。可以预见,6G将比以往任何一代移动通信更复杂。AI原生、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和感知融合等等,这些新要素的引入意味着标准化过程更具挑战。但也正因如此,ITU-R和3GPP的紧密协同,才显得更加关键。最后,对于业界来说,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繁荣的基石。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全球产业链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带来可持续的创新与投入。中兴通讯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也会践行自己对全球产业的使命担当,一如既往地持续深度参与这两个组织的工作,为推动形成统一的6G标准贡献重要力量。
【问题二】最近我们注意到业界各方对3GPP中6G标准进展关注度非常高,作为直接参与其中的专业人士,您认为6G标准发展走向会如何?
业界各方的高度关注是好事,说明大家对下一代通信技术充满期待。从专业角度看,6G标准化正在按照既定路线稳步推进。首先,3GPP的标准制订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循序渐进过程。目前有关6G的讨论,在3GPP里还处在非常初步的阶段。比如RAN1工作组目前只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上产业相关方提出了很多优秀的增强方案,包括信道编码、调制、AI原生、通信感知融合、能效优化等领域。尤其在AI结合物理层的方向,产业界已经提交了数十个潜在AI用例。这充分说明了6G的创新依然非常活跃。任何一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形成都需要经历"提案—讨论—收敛—采纳"的周期,而这一周期往往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第一次会议做出一些沿用5G技术作为基础或对比基线的安排,这是标准化进展中很常见的做法,主要是为了给后续的方案评估提供"参照点"。这并不代表6G没有创新,更不能代表6G的最终技术全貌。作为产业界的一员,我想强调,6G的创新不但存在,而且比以往任何一代更为丰富。只是在目前阶段,我们需要时间,把这些创新方案逐一评估、取舍,最终凝练成能够支撑未来十年通信发展的标准。我也希望各界能以更长期、更系统的视角来看待6G。我们也会持续保持开放,把阶段性的进展与外界分享,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整个过程。
【问题三】大家都知道6G的第一标准版本将在2029年上半年发布,那么从现在起到那时,您认为还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节点需要大家保持关注,这些节点的意义是什么?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大家已经知道,6G的第一个标准版本会在2029年上半年发布。但在这之前,行业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里程碑,我认为值得大家保持高度关注。那就是2026年6月的"3GPP Check Point"。刚才我们已经提到,目前产业伙伴在3GPP中提出了大量增强技术,这些技术都有待3GPP进一步分析、讨论、收敛。但如果讨论过于分散、周期过长,就有可能在一些关键技术点上久拖不决。对于产业界来说,这意味着硬件设计的起点不断被推迟——而硬件设计周期一般是以年为单位。一旦关键技术没有及时收敛,硬件规格就无法确定,那么整个产业链的进度,包括芯片、设备和网络的真正商用部署,都会被延迟。换句话说,6G的产业化节奏会被打乱。正因为如此,3GPP在2026年年中引入了一个"check point",它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各方及时在一些最核心的技术上做阶段性收敛,把"必须早定"的技术点先定下来,以及早给硬件设计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比如物理层的波形、信道编码、带宽、帧结构,还有网络架构上的RAN-CN接口形态、CU-DU分离、CP-UP分离,再比如是否支持双链接技术等等。确保这些关键技术的即时收敛,是避免久拖不决、保障6G整体进度的关键。我们作为设备商,也会深度参与这个关键节点的讨论和验证,确保在6G最终标准成型之前,产业链上下游都能够紧密对接,让创新真正转化为可商用的能力。
近日,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X Labs正式面向运营商及产业伙伴开放。作为聚焦5G-A与AI融合创新的核心实验平台,X Labs集中展示了一批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成果,生动呈现了智能联接赋能未来的新范式。
开放日现场,多项5G-A与AI融合应用同步亮相,覆盖智能物联资产管理、高精度具身机器人快递配送、多机协同四足机器狗巡检救援、以及可实时交互的多模态数字人等多个典型场景。这些应用系统运行流畅、响应精准,全面体现出5G-A网络在复杂交互环境中的支撑能力。现场演示数据显示,5G-A端到端时延稳定保持在毫秒级,上行链路可支持持续大带宽传输;展现出卓越的网络可靠性,为AI技术规模化商用奠定了坚实根基。
目前,相关技术正从概念验证加速走向规模化测试与商用落地,产业协同效应持续增强。具身智能机器人通信研究组即将启动新一代通信技术与具身智能融合的专项研究,相关产业白皮书预计于年底发布,将进一步推动关键技术标准化与产业生态成熟。在标准化方面,中国通信标准协会(CCSA)年初立项通过了“人工智能多模态应用用户体验质量评估方法”标准提案,推动形成统一的移动AI业务体验标准iMOS。9月18日,国际电信联盟ITU-T SG12会议也通过了“多模态AI应用QoE客观质量评估方法”立项提案,标志着产业链企业可在统一标准框架下加强合作,打破壁垒,促进5G-A与AI产业有序、高效发展。
近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的A类学术会议、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之一“NeurIPS 2025”(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公布论文录用结果。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共有7项成果被收录,重点聚焦正激励噪声(Pi/π-Noise, Positive-incentive Noise)、具身智能,以及大模型推理加速、图像生成、多模态理解,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并迈向产业落地应用。作为机器学习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历史最悠久、声望最高的顶级国际会议之一,NeurIPS 涵盖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到理论基础、算法优化、伦理公平性等广泛议题,是观察 AI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的重要窗口。今年会议共收到 21575篇有效论文投稿,接收率为24.52%,五年来最低,竞争激烈。在正激励噪声(Pi/π-Noise, Positive-incentive Noise)研究方向,TeleAI 提出 MIN(Mixture of Noise,噪声混合)方法,通过引入有益噪声和噪声混合,解决基于预训练模型(PTM)的类别增量学习(CIL)中的参数漂移(有害噪声)问题,让模型能够持续学习新类别知识,但不遗忘旧类别知识,保持预训练模型的泛化能力。为了让人形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保持对身体的控制稳定性,并学习多种多样的高动态人类技能,TeleAI推出具身不确定性规划框架 CURE、高动态全身运动框架 KungfuBot、上下肢对抗训练与协同框架 ALMI 三项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将提升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让它们具备更灵活的运动能力及应对复杂高动态行为的模仿能力。在进一步推动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方面,TeleAI 提出 CAS-Spec 算法和 NFIG 算法,分别针对文本生成和图像生成,实现大模型的推理效率提升及成本节约。为打通数字智能与物理智能的连接,TeleAI 还推出面板理解与操作基准 PUO-Bench,并创新设计隐私保护框架 PPF,为物理设备的智能交互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NeurIPS 与 ICML(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LR(国际表征学习大会)并称为机器学习领域内难度最大、水平最高的三大会议。作为央企新型研发机构,TeleAI 始终活跃在科学研究的最前线,在包括 NeurIPS、ICML、ICLR,及 ACM、ACL、AAAI 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屡创佳绩。TeleAI 构建了以AI治理、智传网(AI Flow)、智能光电(包括具身智能)、智能体为核心的“一治+三智”战略科研布局。结合智传网(AI Flow),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将得到加速发展。同时,本次入选 NeurIPS 2025 的研究成果,也将为TeleAI在智传网(AI Flow)的研发提供基础支撑,助力人工智能从理论前沿走向产业应用。
近日,华尔街日报发布博文,报道称 OpenAI 公布了全球计算基础设施扩张计划,总投资额预计高达 1 万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7.11 万亿元人民币),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阿比林、占地相当于纽约中央公园规模的计算中心已启动建设。
援引博文介绍,OpenAI 已从“模型驱动”转型为“算力驱动”,官方披露了一项规模空前的全球计算基础设施扩张战略。公司为应对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与推理对算力的巨大需求,计划在美国及海外多地建设超大规模计算中心集群,总投资预计将达 1 万亿美元(注:现汇率约合 7.11 万亿元人民币)。这一万亿级投资计划公布的前一日,OpenAI 刚宣布与芯片巨头英伟达达成一项价值 1000 亿美元的合作伙伴关系。该合作不仅为 OpenAI 提供了关键的高性能计算硬件保障,也有效消除了市场对其资金可持续性的质疑。OpenAI 公司本周二还宣布携手甲骨文(Oracle)、软银(SoftBank)在美国新建五个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计划,其中包括和甲骨文合作建设 3 个数据中心,和软银合作建设 2 个数据中心,以及扩建位于得克萨斯州阿比林的一个甲骨文数据中心。
此次披露的核心项目是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阿比林市的首座计算中心,该设施坐落于达拉斯以西约 180 英里处的草原地带,占地面积相当于纽约中央公园,目前已完成初期建设并正持续推进。OpenAI 透露,该中心的最终运算能力将达到其原本部署规模的 13 倍以上。甲骨文和 OpenAI 的高管周二带领记者参观了这座占地 1100 英亩的基地,并称其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中心。在基地外面,戴着防尘口罩和太阳镜的工人们来回穿梭,试图抵御 100 华氏度(约 37 摄氏度)的高温施工。华尔街日报指出,如此大规模的计算中心建设浪潮,标志着 AI 产业正从模型创新竞争进入基础设施军备竞赛阶段。OpenAI 此举旨在构建难以逾越的算力壁垒,为其包括 GPT 系列在内的下一代大模型研发提供底层支撑,同时可能重塑全球 AI 算力分布格局。
近日,智能体互联网架构与技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以“亿智智联,创启未来”为主题,汇聚了中国移动、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Linux基金会、ETSI、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关村实验室、华为、中兴、腾讯、vivo、OPPO等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开展深入研讨,聚焦智能体互联网前沿技术发展,共同推进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出席并演讲,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文剑、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发表致辞。
会议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发布《智能体互联网技术白皮书》暨“智能体互联网行动倡议”与《网络智能体与NetMCP协议技术白皮书》暨“中移必行智能体平台”。面向智能体互联网,系统阐述了构建开放协作、安全高效、高度智能的智能体互联网发展愿景,针对“新互联主体、新交互范式、新协作模式、新资源抽象”的特征,提出智能体互联网架构、关键技术及协议体系,并倡议各界从需求牵引、技术路径、标准布局等方面携手推进智能体互联网的发展。面向网络智能体,提出"意图原生、智慧内生、策略自生、生态共生"四大理念,设计分层解耦的网络运行智能体架构,通过原子能力封装、NetMCP协议设计、意图转译与编排统筹,实现网络能力工具化、协议电信化、工作流编排化、智能体开放化和意图驱动自治化,推动网络从“人工驱动优化”向“智能体自主进化”转变,赋能垂直行业与复杂业务场景。基于网络运行智能体架构研发的“中移必行”智能体平台,首次面向业界开放智能体生成和测试验证环境、30+NetMCP能力、30+工作流和15+个智能体,支持业界合作伙伴快捷、智能、规范地构建智能体生态。
近日,华为无线MAE产品线总裁赵振龙在主题发言《AgenticRAN,多智能体协同激发无线网络数智化生产力》中正式向业界发布面向移动网络的多智能体系统(RAN Multi-Agent System)创新成果,标志着无线网络智能化正式迈入“多智能体协同自智”新阶段。华为多智能体系统通过多个智能体之间的高效协作与联合决策,实现从单场景自智到跨场景协同自智的跨越,全面支撑运营商迈向AN L4高阶自智网络。
华为早在2022年就提出IntelligentRAN架构,初步构建“单域自智、跨域协同”的智能网络框架。2024年,华为升级推出基于“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的HANA架构和业界首个数字人团队,为AN L4级高阶自智网络打下基础。截至2025年8月,华为无线智能化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66家运营商、覆盖超50万站点。首个数字人专家团队——包括无线现场维护工程师数字助手、无线网优工程师数字助手、无线体验保障智能体和无线网络节能智能体——在故障处理、网络优化、体验保障与极致节能等多个场景显著提升网络运营效率,帮助运营商增收。然而,随着业务越来越丰富,单场景智能体已经很难完全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多维运维目标场景,实现多智能体协同成为向高阶自智网络迈进的关键。2025年巴展,华为率先将多智能体系统架构引入移动通信领域,推出面向移动网络多智能体系统,该系统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基于A2A-T的意图交互:通过业界首个面向通信行业的智能体间通信协议(A2A-T),使能精准的业务意图转译,实现垂直智能体间极简对接和新智能体极简生成。基于无线通信大模型的多智能体协同:首次引入包括开源模型、自研模型在内的多模型框架,通过联合训练与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模型优势,提升RAN多智能体系统整体智能水平;各智能体之间通过华为创新的高速通信协议链路AGLink实现基于共享记忆池和知识库的实时信息同步与联合决策。基于无线数字孪生和专业知识库的高可靠:提出基于Agentic强化学习的RUSH(RAN Ultimate Suppression of Hallucination)机制,结合华为30年无线经验和知识库与机理模型,通过CoV-RAG和RDTS(无线数字孪生)实现对网络配置数据的精准仿真反馈和校验,从而最大程度消减幻觉.
最后,赵振龙表示,“对网络而言,AN L4高阶自智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自动驾驶之于汽车领域,二者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突破。多智能体系统不是简单的能力叠加,而是面向移动网络的系统级升级。我们通过定义智能体之间的协同机制与通信协议,实现多目标决策与闭环执行,最终支撑运营商迈向全场景、高效率、高可靠的AN L4高阶自智网络。”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由智奇数美编辑整理,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